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词汇:

 

词汇

ㄅㄧˋ

卷二辵部共16画
说文解字

卷二

辵部

16画

U+907F

毗義切

避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下反切毗義切頁碼54頁,第1

避回也。从辵辟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四反切便詈反頁碼156頁,第2行,第3

避回也。從辵辟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下反切毗義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290頁,第1許惟賢130頁,第1

避回也。

段注上文回辟之回訓衺。?之叚借字也。此回依本義訓轉。俗作迴是也。然其義實相近。

从辵。辟聲。

段注毗義切。十六部。經傳多假辟爲避。

白话解释

避,迂迴绕开。字形采用“辵”作边旁,“辟”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從辵、辟聲,篆文、隸書、楷書同。字從「辵」為義符,表示與行動有關;從「辟」為聲符,不兼義,依《說文》,「辟」字本義為「法也」,此義與「避」無關。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避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03頁,第13字
2陳昌治本第153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129頁
4說文校箋第72頁,第19字
5說文考正第67頁,第15字
6說文今釋第232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412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025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353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42頁,第11字
11標注說文第73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556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2515頁【補遺】第16361頁
14通訓定聲第2143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56頁【崇文】第621頁
16說文句讀第208頁
17古字詁林第二冊,第408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193頁,第10字
避

ㄅㄧˋ

正文・酉集下辵部共20画
康熙字典

正文 ・酉集下

辵部

20画

U+907F

??

避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辵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31頁,第10

同文書局本: 第1266頁,第9

標點整理本: 第1250頁,第9

古文: ??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毗義切,音鼻。
玉篇》:迴避也。
史記・藺相如傳》:望見廉頗,引車避匿。
前漢・王吉傳》:敘避而入商雒深山。
後漢・郅惲傳》:避地敎授。〔註〕隱遁也。

又,《正韻》:通作辟。
論語》辟世、辟地、辟言、辟色,俱作辟。

注解

〔避〕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辵部

〔避〕字拼音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辟,五行属

〔避〕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辵( chuò ),辟声。本义是躲开,回避。

〔避〕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bì] ⑴ 躲,设法躲开⑵ 防止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ㄅㄧˋ

辶部共16画半包围结构U+907FCJK 基本汉字
一级汉字常用字通用字
汉语字典

辶部

16画

13画

半包围结构

形声字

NKUP

YSRJ

WXJS

30304

6699

1760

U+907F

5132514143112454 横折、横、撇、竖、横折、横、点、横、点、撇、横、横、竖、点、横折折撇、捺

辟 、 ??

避字概述

〔避〕字拼音是bì,部首是辶,总笔画是16画。

〔避〕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辟”,五行属水。

〔避〕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辵( chuò ),辟声。本义是躲开,回避。

〔避〕字仓颉码是YSRJ,五笔是NKUP,四角号码是30304,郑码是WXJS,中文电码是6699,区位码是1760

〔避〕字的UNICODE是U+907F,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6991,UTF-32:0000907f,UTF-8:E9 81 BF。

〔避〕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3385,属常用字

〔避〕字的近义词是,反义词是,异体字是辟、?、?

避的笔顺

Loading...

避的意思

ㄅㄧˋ

基本解释

躲,设法躲开。~雨。~暑。~世。~讳。回~。~重就轻。~世绝俗。

防止。~免。~孕。~嫌。~雷针。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辵( chuò ),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2.同本义dodge; avoid

避,回也。 —— 《说文》避,去也。 —— 《苍颉篇》无乃实有所避。 —— 《国语·周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有书生避雨檐下。 —— 清· 周容《芋老人传》

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3.离去leave

左右攘辟。 —— 《礼记·曲礼》。注:“疏远也。”桓公避席再拜。 —— 《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与接近);避境(避离某地,不入其境)

4.逊让 modestly decline如:避让(谦让;辞让);避贤(让贤);避荣(辞让荣华);避路(让路)

5.隐藏hide

避吾亲。 —— 《史记·袁盎晁错传》。索隐:“隐也。”潜避两炮台中。 —— 《广州军务记》

避迹(隐匿);避风头(见形势不利就躲起来)

避字的翻译

  1. avoid; turn aside; escape; hide
  2. vermeiden (V)​, fliehen
  3. éviter, s'écarter, esquiver, prévenir, s'échapper, fuir, quitter

避的国语辞典解释

全部bì1bèi2

1ㄅㄧˋ

详细解释

1.躲开。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唐•李白〈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避雨、避暑、避风港、退避三舍。

2.隐去、离开。

《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

避世、避讳。

3.免、防止。

《吕氏春秋•季冬纪•介立》:“脆弱者拜请以避死。”汉•高诱•注:“避,犹免也。”

避雷针、避孕。

4.让。

汉•鼌错〈论贵粟疏〉:“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唐•杜甫〈饮中八僊歌〉:“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2bèiㄅㄟˋ

详细解释

(一)之又音。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避的两岸词典解释

ㄅㄧˋ

详细解释

1.躲开;躲避。

避匿、走避、避重就轻、退避三舍。

2.避免;防止。

避孕、避雷针。

3.〈书〉亚于;不及。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汉‧鼌错〈论贵粟疏〉)。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避的字源字形

避(简·楚〔战国〕·郭店) 楚〔战国〕 郭店

避(简·秦·睡虎地) 睡虎地

避(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避(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避(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避(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避(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避(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避(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避(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避(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含避字的成语

避重就轻 避实就虚 退避三舍 避凶趋吉 避难就易 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 煨干避湿 避实击虚 避祸求福 避李嫌瓜 避而不谈 就虚避实 逃灾避难 避毁就誉 无所回避 避俗趋新 避难趋易 避溺山隅 避君三舍 避强击弱 避凶就吉 不可避免 更多…

避字组词

避开头的词语

避免 避暑 避难 避孕 避让 避风 避讳 避雨 避重就轻 避孕套 避难所 避嫌 避风港 避邪 避雷针 避实就虚 避世 避忌 避乱 避雷器 避碍 避案 避谤 更多…

避结尾的词语

回避 逃避 躲避 规避 退避 趋避 闪避 力避 畏避 走避 隐避 阿避 巴避 避无可避 不避 辞避 刺举无避 窜避 惮避 遁避 軃避 亸避 防避 更多…

避中间的词语

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 退避三舍 政治避难 不避斧钺 不避艰险 不避强御 不避水火 不避汤火 不避子卯 不可避免 超然避世 躲头避懒 躲灾避难 毫不避讳 回避制度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紧急避险 就虚避实 举贤避亲 括囊避咎 懒人避世 卖宅避悍 更多…

随便看

 

英汉词典包含701547条英汉翻译词条,涵盖了常用英语单词及词组短语的翻译及用法,是英语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5 jjyon.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4077663号-36 更新时间:2025/05/26 05:10:07